搜索

事关环京通勤人口等发展!京津冀大数据来了→

发表于 2025-04-05 04:51:41 来源:最新资讯网

为更好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对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将指标体系名称调整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调整后的指标体系测算了2014—2023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为148.8(以2014年为基期),比2022年提高5.6。其中,创新发展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高于总指数,分别为180.9和165.8,比2022年分别提高12.4和0.8,是主要带动力量;共享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和开放发展指数分别为147.1、139.7和110.7,分别提高5.8、7.8和1.2。一、创新发展持续引领,协同发展动能增强2023年,京津冀三地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创新成果更加丰硕,创新协同稳步推进。区域创新发展指数为180.9,比2022年提高12.4,指数值和增长幅度均为各分指数最高。2023年,京津冀区域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4458.4亿元,比2022年增长4.6%;R&D经费投入强度为4.27%,高于全国1.62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为6.73%,稳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天津、河北分别为3.58%和2.08%,比上年均有提升。区域每万常住人口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63.1人年,比上年增长8.9%,河北增速最快、为12.6%。区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0.3万件,每万常住人口拥有量64.2件,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北京262.8件,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创新带动产出效率继续提升,区域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9.5万元/人,比上年增长5.3%。2023年,京津冀互相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286.9亿元;其中,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748.7亿元,比上年增长超1倍。截至2023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数量突破万家,三地联合发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开放实验室)目录,推动1.43万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持续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重要节点城市布局成果转化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河北清华研究院等多家津冀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入实验室体系。二、产业协作加快推动,重点区域建设加速2023年,京津冀三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产业协作,“新两翼”建设与承接同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数为139.7,比2022年提高7.8。2023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1%(按现价计算);天津、河北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和4.4%。加强产业对接协作,联合绘制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三地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市)设立分支机构近万家。三地共同推出5批、203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涵盖涉企经营、交通运输、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2023年,区域空间联系强度比上年提高3.6%。“新两翼”建设与承接同步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连续4年保持千亿量级投资,2019年以来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连续举办项目推介会,2023年签约50个,产业项目占比超6成。雄安新区成立7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首批疏解央企搬迁进展顺利,中国星网总部启动试运行,第二批疏解高校、医院、央企项目基本确定选址,央企在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近300家。三、绿色发展稳步推进,生态环境继续优化2023年,京津冀三地坚持不懈推进环境保护与节能降耗,区域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水清地绿”画卷铺开。区域绿色发展指数为165.8,比2022年提高0.8。2023年,京津冀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的断面比例达80.4%,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区域5大主干跨境河流全部重现贯通入海,主要河流跨境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区域每万人均绿地面积22.7公顷,比上年增加0.69公顷,北京支持河北张家口和承德坝上地区植树造林10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营造林26万亩,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新增造林绿化30.5万亩。区域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连续十年下降,2023年为24.9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1%(按现价计算)。四、对外贸易平稳恢复,世界级港口加快建设2023年,京津冀三地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加快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建设。区域开放发展指数为110.7,比上年提高1.2。2023年,区域货物进出口总额50285.5亿元,比上年增长0.4%,京津冀三地分别为36448.5亿元、8008.6亿元和5828.4亿元,其中北京和河北分别增长0.3%和7.6%,天津下降3.4%;其中,占比超5成的机电产品增长9.2%,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组成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37.1%。区域实际使用外资212.3亿美元,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7.1亿美元。2023年,天津港国际枢纽港口功能不断完善,外贸货物吞吐量达3.3亿吨,比上年增长6.5%,集装箱班轮航线总数达145条,其中“一带一路”航线增至66条。国际航空运输加快恢复,京津冀机场国际航班旅客吞吐量合计达到806.8万人次,比上年大幅增长。区域开行中欧、中亚班列达1059列,连通俄罗斯、蒙古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五、民生服务强化共享,基础设施持续共建2023年,京津冀三地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共建与公共服务共享,区域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共享发展指数为147.1,比上年提高5.8。2023年,区域铁路运营里程1.13万公里,比上年增长2.3%,相邻城市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北京至河北张家口、天津武清等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高速公路里程1.1万公里,京津冀定制快巴已开通北京往返燕郊、大厂、武清、宝坻等9条主线、35条支线,投入运营的车辆数从开通初期的16辆增加至79辆。截至2023年底,三地教育部门签署基础教育合作协议10余项,成立高校联盟20余个,各级学校加强合作;京津冀社保卡跨省通用加快推进,实现25项人社服务事项“一卡通办”、6.4万余家定点医疗机构“一卡通结”、3900多条交通线路“一卡通乘”;河北省养老机构收住京津户籍老人近5000人,到河北社区养老的京津户籍老人接近4万人,京津户籍老人到河北旅居养老达59万人次。2023年底,区域常住就业人口5387万人,比上年增加53.9万人。2023年,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1752元、51271元、3290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6%、4.7%和6.6%;区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561.4万人,比上年增长1.2%。附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附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1.指标体系调整情况为更好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提高监测时效性,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对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调整。此次调整重点围绕丰富协同发展内容,并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将指标体系名称调整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后的指标体系如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权重(%)创新发展创新投入每万常住人口R&D人员全时当量2.5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2.5创新产出每万常住人口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2.5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比重2.5创新效率每亿元R&D经费的专利授权量2.5全员劳动生产率2.5协同创新京津冀互相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2.5区域合作与转让专利数2.5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区域GDP占全国比重1.5省(市)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1.5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1.5“新两翼”发展1.5城乡协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产业发展与协作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1.5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收入占比1.5京津冀各地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在另外两地设立分支机构总数1.5三地实现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业务办理事项数量1.5要素流动区域内跨省铁路货物交流量2区域内跨省铁路旅客交流量及环京通勤人数2绿色发展绿色投入节能环保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3绿色生产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3节能环保产业产值2生态环境PM2.5平均浓度3人均绿地面积3京津冀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的断面比例3开放发展双向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5贸易开放货物进出口总额3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3.5世界级港口建设京津冀港口国际货物吞吐量2.35京津冀机场国际航班旅客吞吐量2.3京津冀中欧、中亚班列数量2.35共享发展基础设施共建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高速公路密度2铁路路网密度2公共服务共享人均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及医疗卫生支出1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1区域内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人次2中小学专任教师与在校生之比1京津冀高校联盟数量1.5津冀养老机构接收北京户籍老年人数2居民生活与社会保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常住就业人口数量2区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随机为您推荐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25 Powered by 事关环京通勤人口等发展!京津冀大数据来了→,最新资讯网   sitemap

回顶部